原标题:信宜钱排镇关口前移“夜话”解纷
□ 本报记者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韦雪萍 潘泮
“这里原来是个长期废弃的臭水塘,改造回填泥土后种上了三华李树,我们日后既有收益,又改善了村容村貌,还能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真是一举多得!”近日,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达垌村村民李某指着眼前一片三华李果园,颇有感触,在场的多名村民对“夜话“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一张小圆桌、几个小板凳、一壶热开水,伴随着星光,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的农家小院,变成了流动接访窗口。根据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务农晚上在家的特点,为解决与村民见面难问题,钱排镇将信访室搬到群众家门口,开展党员干部“夜话”活动,听民意、解疑惑,有力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信访问题。
达垌村旁边的臭水塘,不仅臭味熏天还存在安全隐患,村民多次到村委会反映。但由于涉及户数众多,大家意见不一,长时间未能解决。今年5月,“夜话”的党员干部动员了达垌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户代表和镇综治办人员共100多人,在该村文化广场上召开夜话谈心会议。经现场咨询各户意见,大家一致同意回填并种上三华李树,所得收益归集体所有。就这样,臭水塘终于蝶变成了美丽的三华李果园。
“夜话”活动把接访中心搬到村民家门口,将信访关口前移,耐心、细心讲解群众不熟悉的政策方针,诚心帮助群众解决棘手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减少信访问题上行。“夜话”活动推行以来,已化解矛盾纠纷182宗,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6个。(邓君 韦雪萍 潘泮)
(法治日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和煦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