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马志

茫茫大海中,鲸豚千千万,如何寻找到一只鲸鱼?
7月4日晚9时许,中国渔政46016号船挺进深海,一堂“寻鲸”主题的科普公开课开在明亮的船舱内,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员、航次首席科学家李松海。
“寻鲸”的对象是短肢领航鲸“海棠”。自5月26日“海棠”放归大海,已过去近40天。虽然它一直在海上,李松海却一直和它远程“联系”:“海棠”身上带着深海所专家提前安装的信标,通过卫星可进行追踪。
“放归以后,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可以跟踪到信标发出的信息。”李松海介绍,通过分析,“海棠”的运动轨迹一目了然——
从不同的时间段看,5月26日,在距离三亚市70海里、水深500米的海域入海,一直到6月2日,它一直往东北方向移动;6月3日—12日,处于逗留阶段;6月14日去往放归以来最北端;6月14日—19日,返回逗留区域;6月20日—7月4日,继续逗留。
5月26日,短肢领航鲸“海棠”在三亚放归。记者 沙晓峰 摄
从游动里程看,游动累计超过1000海里,其中第一天游超50海里。在地图上,定向移动阶段,每天游数十海里,线条很长,方向明确;在逗留阶段,它基本都在几公里的范围内移动,地图上信标标记的信号点格外密集;从离岸距离看,“海棠”集中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离海岸最近约54海里,最远达190海里。
从下潜深度来看,放归的前几天,“海棠”下潜多在数十米,第一天最大下潜深度仅有14.25米。其后,主要集中在300米—500米范围内,信标记录的最大下潜深度在6月18日,达到575.75米。
基于数据分析,中科院深海所专家认为,“海棠”放归以来,逐步适应深海野外生活环境,可能已经找到短肢领航鲸族群,融入“集体生活”。信标数据记录为找到“海棠”打下基础。
寻找“海棠”,除了线上的数据外,还得依靠实地目测。中科院深海所研究人员刘明明介绍,如果观测海域气候条件良好,风平浪静,“最佳的是镜面海”,有助于提高发现的概率。另外,再次寻找“海棠”的踪迹,了解其生活状况与族群融入情况,和观测人员现场通过望远镜目测的熟练程度也密切相关。
此次回访调查,由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员、海洋保护志愿者和媒体成员等组成观测团队。以海口市秀英港码头为始发港,朝目标点位方向夜航,预计行驶12小时左右到达目标点位;抵达目标海域后,沿设定的航线以10节左右的航速开展走航目视观测,连续2—3天,搜索海面目标动物。
根据任务目标,采用目视调查法,对目标动物进行走航目视观测。每天从早上7时开始至晚7时结束,在目标海域对鲸类动物进行走航目视观测,一旦发现目标动物,记录目击的时间和经纬度等信息,包括开始、结束、海况和航向变化等。同时,使用高速单反相机尽可能多拍摄照片,使用无人机等拍摄相关影像数据。
能不能再见“海棠”?敬请关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海上发回的系列报道。
(海南日报海口7月4日讯)
“海棠”,我们来了!海南启动这项回访调查→
回访“海棠”,期待再会。7月4日下午6时许,随着中国渔政46016号船驶离海口秀英港码头,短肢领航鲸“海棠”放归后的首次回访暨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海棠’在海的另一边过得还好吗?我们始终牵挂它的近况。期盼在此次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中与‘海棠’在大海中重逢。”在船上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参与回访调查活动组织的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难掩激动,此前全程参与救助放归“海棠”的一幕幕场景如在眼前——
今年1月3日,一头短肢领航鲸因为受伤搁浅在三亚海棠湾沙滩,有热心游客发现后立即打电话求援。经海南多家单位和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紧急救援,它被转送至三亚海昌梦幻不夜城进行救治,并取名“海棠”。
1月5日开始进食、1月9日独立游动、1月18日肝功能恢复正常、1月23日自主下潜、4月27日血检结果正常、5月7日经评估达到放归标准……在众人温暖救助守护下,“海棠”从奄奄一息、伤痕累累到自主游动、自主进食;从进入医疗救助池输液、检查,到室外大池进行野化训练,再到回归自然家园。这场野生海洋动物接力救援共有500余人次参与、历时145天。
翻腾、跃下、游动……5月26日,“海棠”顺利回归大海。这标志着我国首例搁浅短肢领航鲸成功救治并顺利放归,是我国鲸类搁浅救护的里程碑事件。领航鲸“海棠”救助放归行动不仅体现了海南在水生野生动物搁浅救护过程中的实力,更彰显了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坚定立场,在国内外引发了积极的反响和深远的影响。此外,这次行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我国海南海域鲸类等海洋旗舰动物的好奇与兴趣。
挥别39天,回归大海的“海棠”仍然牵动着人们的心。省海洋厅、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于7月4日—8日共同开展“海棠”回访调查工作。此次回访调查活动将通过卫星追踪与海上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再次寻找“海棠”的踪迹,了解其生活状况与族群融入情况。同时,此次调研还将对海南海域的鲸类进行种群现状与地理分布格局的全面调查,为海洋生态保护与珍稀动物救护提供科学支持。
据了解,以本次回访调查为契机,活动主办方还将计划联合中央媒体和海南省内主流媒体,根据网络信号情况开展网上直播活动,面向广大网友开展生态特色科普活动,介绍海南海域有哪些珍稀海洋动物,展示海洋生态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壮美绮丽的自然之美。(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曹马志 王程龙)
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晓晖:实现琼浙资源互补 共建跨省协拍机制
记者探秘深圳餐厨垃圾单体处理规模最大项目 绿色魔法!残羹剩饭变身能源宝库